网站首页 > 述职报告> 文章内容

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双语教师的历史使命

※发布时间:2017-8-18 20:03:5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国教育国际化已成趋势,这有利于中国高中借鉴国际课程优势,提升课程质量。也是中国教育适应国内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必然发展趋势。然而,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过程充满坎坷和迷茫,经历了全盘西化、课程叠加和课程融合等不同的阶段,在师资配备和管理模式上也莫衷一是。

  首先,育的基本功能上讲,双语教师有着外籍专家不可比拟的优势。教育是要“授业解惑”的。而我们首先要明白,“道”乃是教育的根本。当前的很多国际教育,甚至是国内的传统教育,没有沉静下来潜心“”的,而是急功近利,浮躁功利地忙于“授业”。结果本末倒置,培养了一批批技工劳动力。而想要扭转此局面,单纯期望引进外国专家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问题的。中国老师在和解惑层面上需要发挥更加凸显的作用。

  其次,“中学为体,为用”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带给我们、尊重、、、科学、平等和,帮助学生通晓活在当下的游戏规则。而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求同尊异、大气包容。符合趋向和谐和平的趋势,其科学逻辑将在未来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正如1972年,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1988年,诺贝尔物理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诺贝尔获者国际会议上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下去,必须回头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些都说明,中国双语老师将在未来教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自己决不可妄自菲薄。

  第三、融合东教育精髓已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共识。既如此,中国文化的精髓靠谁去提炼、整理并融合到国际教育中去?显然国外专家做不了。自力更生,挖掘内力,提升我们双语教师的东方文化的涵养,必将最终是我们的学生受益。

  第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际化代表着不同文化的交融互补,从而使世界更加多彩多姿。国际化不是化,更不是美国化。他们有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以的、谦卑的心胸去学习,但却决不可因此否定我们的母语文化。一个民族一旦因为别人就否定,他失去的也将是,世界文化中也会憾失一种文化。把中国文化的色彩带给世界文化,为其添彩的重任,非双语工作者莫属。

  第五、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德,其次则为塑情,最后才是育知。而目前过度的“成功教育”,是否能真正让孩子幸福?这其实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正如王厥轩老师指出:“中国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打得很扎实,但却存在明显的三个不足,一是知识面很窄,二是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三是默会知识明显欠缺,如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积极的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情感领域的默会知识明显不足。而所有这些,恰恰是支撑人的、灵活和动力所在。” 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美中教育关注的核心。通过挖掘中国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精髓,培养孩子们求同尊异、大气、中庸和包容的世界观;通过引进美国教育,鼓励孩子们追求、尊重、、、平等和。方可弥补中国教育在“德”和“情”方面的缺失。国际教育领域,双语教师在“培德”和“塑情”方面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中国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渐已成为业内的共识。其实无论是什么化,无非是希望教育优质化。而当前优质化的教育却因为高额的教育成本无法普及。优质化就意味着国际化、小班化,也意味着时间的拉长和深度的延伸甚至是立体化。而如何使优质教育平民化则成为未来摆在中国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而解决这个课题的钥匙,离开中国双语教师则无处寻觅。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