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述职报告> 文章内容

维新变法的败因其实历史书漏了一点康有为这一事被了

※发布时间:2018-5-28 2:21:2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894年,即甲午年,日本对朝鲜、中国发动侵略而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一直自诩是“天朝上国”,竟然被小小的日本击败。洋务运动以来种种美好的幻想都被这场空前的民族所打破。中国人放下了自大的心态,激发了变法图强的欲求。

  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动员了各省在的举人1000多人,给光绪,要求与日本媾和,反对清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从此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年轻气盛的光绪当然不愿意成为之君,他也希望变法图强。但究竟要怎么样才能救国,其实他也懵懂得很。

  当时以康有为首的维新派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来改名叫《中外纪闻》,当时变法革新的思想,其中尤以英、德、日、俄等国的君主立宪思想为重。1895年秋,康有为又于成立了强学会。其时袁世凯尚未去小站练兵,也作为强学会发起人之一。由此就可以理解了维新派会要求袁世凯参与“围园劫后”。

  到了1897年,出兵强占胶州湾和青岛港,随之而来的是列强竞相跟进,清租借沿海港湾,争划范围,中国逐渐形成被外敌瓜分的趋势。康有为再次向光绪,提议仿照日本实行,制定,召开,设立议院。康有为的这些意见经过光绪老师翁同龢之口传达给光绪,之说恰好迎合一直被慈禧却想有一番作为的光绪之意,光绪由此决定变法。

  1898年6月11日,在征得慈禧的同意下,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一直到9月21日变法失败,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在此期间,光绪根据康有为等人的,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新政内容主要有:裁汰冗员、废八股、开学堂、练新军、满汉平等,等等,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短短几天时间内,上谕如雪片飞下,令人目不暇接。

  短短103天内,光绪先后下达新政上谕180余道,涉及、经济、文化等300多个方面,动作之大,可谓空前绝后。可以说,缺乏经验的光绪帝和维新派人物,将国家当成了试验品,他们缺乏计划和急于求成,造成局势一片混乱。

  维新派以为有了的支持,就可以强力推行变法,致使变法新政不仅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甚至一些传统知识对这样的变法也心怀不满,因为废除科举这样的政策也堵住了传统知识的之。因此,变法受到的阻力一直就很大。

  当时很多变法上谕都成了一纸空文,各地官员都持观望态度。而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也逐渐。七八月间,形势进一步恶化。这时恰好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访华,他抵达的消息令维新派群情振奋,维新派指望由这位日本明治维新的元老来化解当时新政无法推动的局面。

  9月18日晚上,御史杨崇伊通过庆亲王奕劻,密奏身处颐和园的慈禧太后,其原文是:“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柄。臣虽得自传闻,然近来传闻之言,其应如响。伊藤果用,则祖所传天下,不啻拱手让人。”慈禧之前已经对光绪说过,如果再这样急功冒进,就废黜他的皇位。这时听到要将中事、财税、外交的国家交于外人之手,慈禧再也坐不住了,马上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了光绪。

  “百日维新”由一班书生加上的推行,显得幼稚而无力。他们只是在士大夫的小圈子里进行动员,除了依靠皇上以外,找不到什么可以依靠的社会力量。儒学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中国沉积了两千多年厚厚的尘土,靠康有为、梁启超等少数几个人,拿着一知半解的新学、知识,又怎能扫得掉?

  毫无经验的维新派想通过的“乾纲独断”,下道圣旨,自上而下实行,收到高屋建瓴的效果,功成一役。而当时同样具有维新思想的袁世凯考虑得则更为成熟,他提出要先搞试点,功成后“循法推广”的试验法。这同康有为全面铺开,成了则一下子完成,失败了全部完蛋的做法大不相同。可惜光绪并没有采纳袁世凯的。康有为等人是“大变、全变、骤变”,“尽除旧制,尽除旧俗,不留毫厘”,说得痛快,做起来就难了。这也为最终变法失败留下了祸根。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在海外组织保皇会,宣传,反对。辛亥后,康有为回国成为保皇党,他反对制,一直谋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就在当时北洋总理段祺瑞的下宣告失败。同时,这次失败也宣告维新派就此告别中国历史舞台。

  本文来源于ipfs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