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习心得> 文章内容

商业大片时代我为什么还坚持拍纪录片?

※发布时间:2016-8-4 21:48:4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在中科院SELF讲坛上,这位来自五洲传播中心的节目制作中心主任王媛媛,分享了她作为中方总制片人所参与的《鸟瞰中国》、《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制作经历,她认为纪录片不应该是高冷的,而是传递出动人的力量,即使在大洋彼岸的陌生人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中的感动。

  以下内容摘自王媛媛SELF格致论道演讲《纪录片,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纪录片是好玩又有趣的有人说,不要跟一个女人聊起她的孩子,也不要给一个纪录片人聊起纪录片。没做纪录片之前,我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现在我变成一个话唠,就是因为我喜欢纪录片。

  提起纪录片我也不知道大家看过的有哪些比如说雅克贝汉的《海洋》,BBC的《地球脉动》,还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还有这样几部纪录片《运行中国》《鸟瞰中国》《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这三部纪录片都是我所在的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外的电视机构,如Discovery频道,国家地理频道还有英国BBC共同合拍的电视纪录片。我是这三部片子的中方总制片人。

  我不知道关于纪录片大家读到好多关于它严谨的学术定义,但是我想在这儿说的是,纪录片是好玩又有趣的。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影相册。他把纪录片提高到为国家记录,为时代成像的高度,听起来非常的高大上。

  喜欢看美剧的朋友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在《生活大爆炸》里经常出现谢耳朵。大家知道他有几个爱好,比如看星际迷航,但是他经常坐在电视机前,看探索频道纪录片,好像给大家一个误解,好像纪录片就是拍给谢耳朵这样人看的,比如我们也有导演说,你不喜欢看我的片子,肯定是你的问题。

  我觉得纪录片好玩又有趣。希望我们的纪录片当然不会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喜欢看的一种电视艺术,但是纪录片我觉得它有两大核心要素,一是信息,另外就是娱乐。信息就是解决我们为什么要看纪录片的问题,我们每个片子做选题之前,我们都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片子,为什么现在做这个片子,也就是说我们会希望我的观众,看了这部片子你有所收获。你不会说花费了一个小时看我的纪录片之后觉得非常没意思觉得你的时间被荒废了,而娱乐解决纪录片的好看的问题,纪录片永远不是教科书,它不可能让观众搬着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做笔记。我们怎么能够用故事把我们要传达的信息融进去,让大家津津有味地看下去,这是我们纪录片人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国内有好多的纪录片可能大家有这么一个印象,就是解说词从头灌到尾,甚至有人说信息太多了,我们接受不过来,为什么还要再强调信息性的问题呢?

  所以我下面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想看看一个好的纪录片,它中间的信息,信息的多与少和信息传达的有效性,我觉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010年的时候我们制作了两部纪念汶川大地震的纪录片,其中有一篇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汶川,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因渭水而得名,是四大羌族聚集区之一,这里风光优美物产丰富。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大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让无数人无家可归。

  听起来很长,是不是信息很多?但是关于地震的信息有多少?

  另外一部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大地震夺去了8万人的生命,摧毁了500多万房屋。

  我想这可能不仅仅是写作上的,一个开门见山或者说欲扬先抑的这么一个问题,而是说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从那个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纪录片人也同样需要一些格物致知的精神,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至于我们都养成一种职业病,就是说看到一件事情,自然的会和自己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比如说看一条新闻,可能大家看过去了,如果这个新闻跟我有关,我会多关注一点,无关就当一个新闻略过了。我们会下意识的有一连串的反应,这件事儿挺有意思,能不能做一个纪录片,如果要做的话做给谁看,我用什么形式表达出来,做多长时间的纪录片,这样的内心发问,几乎是下意识完成的。这样的发问每天可能要重复好多次,这样慢慢的变成我们生活中,就是我们看到什么事情都恨不得和我们片子联系起来。

  五洲传播中心制作的汶川地震纪念纪录片:《崛起的希望:重建灾后四川》截图。

  纪录片,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2013年的时候我在英国休假。当时是去参加英国的国家美术馆,为了陶冶情操,或者说我附庸风雅也无可厚非。我正在休假但当我停留在一幅画作前,不知怎么我那颗纪录片人的神经就接通了,突然联想起来我在北京正在做的一部电视纪录片,这是莫奈的画,可能没有他的睡莲那么有名,这幅画叫《泰晤士河》。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你会联想起什么,我突然觉得眼前的画作怎么似曾相识它怎么有点像北京的雾霾,很扫兴是不是。说实在我的发现我也很沮丧,我说我是来休假的,这是艺术,我在亵渎艺术。但是冷静的想一想,我做那个片子正好有一段是关于比较西方的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及中国将要走过的污染和环境发展的历程,莫奈这幅画作泰晤士河上这一个系列是有几幅,它分别创作于1900年前后。大家都知道英国工业革命起源于1860年前后,而1952年伦敦爆发了比较严重的雾霾污染事件,夺去了8000多人的生命,也就是说那时候人们才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一种污染,而不是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艺术。

  那时候我们的艺术家莫奈,可能他真的是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这种工业文明带来光影的艺术。这个发现放到了我们片子里,是一个很有趣的小插曲。说真的,我们剧组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恨我,他们说我是印象派艺术杀手。

  《泰晤士河》莫奈

  纪录片人有一种职业病,纪录片将真实的人物、空间、事件等真实信息呈现在观众面前,将他们带进新的世界之中,让他们获得全新的体验。这是美国的导演希拉伯纳德的一段话,其实这是我喜欢纪录片的一个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奇心,我们都想更多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可是任何人穷尽一生的精力也不可能走尽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受我们探索世界的局限我觉得我们不可能比如说你不可能去看高空,你不可能去看深海,你不可能看微观世界。但是纪录片它就可以带领你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

推荐:

关键词:我的记录片